4月7日,恰逢第72个世界卫生日,福田区召开建设韧性健康城区专项课题评审会暨项目启动仪式,课题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卢祖洵教授团队发布了《建设韧性健康城市——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在评审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份报告紧扣福田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高校研究团队服务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精品成果,为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记者注意到,这份高质量的课题报告特色鲜明、亮点频出,开创了“5个首次”。
一、首次提出“韧性健康城市”理论内涵
研究报告首次定义“韧性健康城市”: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各级系统,通过建立自免疫、自适应和自修复的发展机制,从城市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确保城市在遭受不确定或突发城市灾害时能够快速分散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外界因素产生的冲击与干扰,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韧性健康城市”理论是对传统公共卫生理论的突破创新,拓宽了传统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理论广度,将其范围扩展到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延伸至全社会动员,并提出全面常态化可持续防控思路。
二、首次全面概括福田“ACT”疫情防控模式
研究报告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肯定的侨香村“ACT”防控模式进行了提炼概括,“ACT”社区防控模式是由福田基层创造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社区防疫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中的痛点和难点,让疫情防控的各项指令和动作得以迅速落实。“A”(Administration),即党委政府严密组织,让病毒源头“切得断”;“C”(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即社康中心巩固阵地,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T”(Trinity Mechanism),即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组建“三人小组”,联合防控。
三、首次提出“韧性健康城区”策略模型
在“韧性健康”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目标为导向,提出了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的发展策略。福田韧性健康城区建设的发展策略可分为五个部分,即人本性策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系统性策略——统一指挥,系统治理;规范性策略——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科学性策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灵活性策略——平战结合,联防联控。
四、首次创建“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指标
研究报告从“韧性健康城区”的理论内涵出发,首次构建了空间韧性(Spatial resilience)、信息韧性(Information resilience)、经济韧性(Economic resilience)、治理韧性(Governance resilience)、自检韧性(Self-test resilience)、传播韧性(Spread resilience)、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等七个建设“韧性健康城区”的目标维度,分别在城市规划、智慧治理、物资保障等具体领域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具象绘制“韧性健康城区”可被感知的未来蓝图,制定了首个“韧性健康城区”评价标准。
五、首次提出构架“韧性健康城区”九大体系
研究报告分别从领导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应急保障体系、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智能信息管控体系、灾后管理恢复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等九大体系出发,前瞻性地提出福田区建设韧性健康城区的具体建议,为未来韧性健康城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