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作为全国率先设立的覆盖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经济再生服务平台,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福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启动工作座谈会一结束,中心便紧锣密鼓地推进首批服务企业的重组协调会,“一站式”服务优势立竿见影。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启动工作座谈会现场
困境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站式”帮手
“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及时雨’!”现场参会的某科技企业负责人感慨,其企业因行业竞争加剧、供应链成本激增,叠加融资渠道收窄,已陷入“应付账款逾期超千万元、核心团队流失的双重困境,而传统破产重整有着严格的法定程序规范,如在法定时限内重整不成功,将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不利后果,对此,企业有所顾虑;另一方面,过去庭外重组缺乏规范的流程和有力的协调机制,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阻碍。这类典型困境折射出当下很多企业的生存痛点,也凸显出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成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企业座谈会
为积极响应企业的切实需求,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市委金融办、深圳破产法庭的指导下,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为破解这一困局带来了转机。
中心整合咨询指引、综合服务、协调联动、多元解纷、专业建设与普法宣传等五大基础功能,全力搭建“线上+线下”的枢纽型企业重组服务平台。线下实体化服务场地精心设置了来访接待窗口、调解室、会议室等多种功能空间,充分满足中心日常来访接待、政策咨询、信息核查、资源对接、人员培训等实际业务需求。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化线上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司法、税务、社保等多方面的数据,推动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实时监测以及前端的分析预警,从而对符合重组条件的困境企业做到早发现、早介入。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秘书处
司法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与经济大区,商事主体数量超过 60万户,这里聚集了深圳近60%的持牌金融机构,创投管理规模占全市的50%。此外,福田区的专业服务业态高度发达,辖区内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均位居全市首位。福田区活跃的市场竞争使得福田区对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有着更为迫切且高层次的法治需求。
“我们这个中心不是替代法院,而是搭建一个更灵活的前端平台,将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债务危机的处置节点从‘病危抢救’前移至‘亚健康干预’,推动市场化重组和司法重整通过功能互补形成分层治理体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有着独特且强大的优势。在政策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解企业重组难题。借助福田“金融高地”和“法律服务集聚”的优势,探索与深港规则衔接,吸引跨境资本和专业力量,打造国际化的重组服务枢纽。
资源整合方面,它汇聚司法、税务、金融等多部门力量,联合专业机构与行业协会,建立各类名录库,提供从咨询到信用修复的全流程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让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能一站式获取经济再生所需资源。
府院联动机制方面,与市委金融办、深圳破产法庭紧密合作,建立协同平台,高效解决重组中的各类关键问题,形成行政与司法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科技加持更是为其增添保障,未来,将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重组程序规范透明,构建标准化体系并建立相关市场 主体信用档案,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接下来,该中心还将充分发挥前端纾困作用,与司法程序实现有序衔接,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纾困体系,全力助力企业实现资产重组与价值重塑。
全周期的“破局新生”方案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中心将如何更好的服务企业摆脱困境?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还创新推出了“1平台+6机制+4名录”的完善架构,六大机制分别为重组流程标准化机制、联合保障机制、金融机构协作机制、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衔接机制、企业信用修复支持机制、复合监督机制;同时配备了重组协调人、中介机构、专家、投资人等四个名录库。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全周期协同、全过程监督的“一站式”重组服务,助力困境企业及民营经济人士快速实现经济重生,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启动工作座谈会现场
简化程序 获得资源支持
无论是选择重组还是重整,企业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不用担心程序繁琐、缺乏支持。这一模式将助力困境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快速实现经济重生。
福田企业重组服务中心的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重组中心建设的领航之帆,为困境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未来,该服务模式将不断升级,并将推动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可复制推广的企业重组“深圳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庭外重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