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剪开做雾化舱,吸管充当导管——近期,社交媒体上“手搓儿童雾化器”引发家长圈“跟风”。与此同时,公众也产生诸多担忧:自制的雾化器真的有效吗?使用起来安全吗?2月17日,在深圳一场聚焦儿童呼吸健康的“好雾‘家’年华——家庭雾化小百科媒体点读会”上,儿科主任直言:“这类‘网红神器’不仅无效,还可能害了孩子!”
这场由腾讯健康、阿斯利康中国、京东健康等联合发起的科普活动,旨在传递家庭雾化治疗的科学健康新知,助力公众更好地在家应对“咳、痰、喘“等呼吸道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卢成瑜、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呼吸雾化和消化针剂业务负责人张静、腾讯健康副总裁张渝、京东雾化中心项目负责人赵畅、雾以希总裁徐亿等众多嘉宾出席,通过现场的案例解析、互动答疑,直击家长们对雾化治疗的认知误区。现场还公布了科普读物《家庭雾化小百科》,该书将通过科学、易懂、可实操的居家雾化指导,帮助公众认识、理解并能够规范地开展居家雾化治疗。
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张静女士表示:“深耕呼吸领域50余年,在引进创新药物以外,我们也期待家庭雾化这种呼吸疾病治疗方式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广泛惠及患者。我们正携手生态圈伙伴探索打造多元信息平台,传递专业的呼吸道疾病和家庭雾化知识,为更多患者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腾讯健康副总裁张渝先生则强调:“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家庭健康科普生态”,让权威医疗资源‘一键触达’普通家庭”。近年来,阿斯利康与腾讯健康持续深化合作,通过医疗大模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技术,为患者提供专业安全用药知识、贴心用药提醒、附近医院和附近药店地图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数字化助力疾病管理。
不可控、不安全、没效果,自制雾化器隐患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卢成瑜主任指出:“雾化治疗是专业的医疗手段,需精准控制药物剂量和颗粒大小。家里的自制雾化器难以保证药物能被准确、均匀地雾化成适合人体吸收的微小颗粒。颗粒过大,无法有效到达肺部,还容易沉积在口咽部,从而继发感染;颗粒过小,又可能随呼气排出体外达不到治疗效果。”
卢成瑜主任还强调:“自制设备的卫生条件和稳定性无法保障,还容易造成药物污染,引发感染风险。因此,为了健康安全,务必使用由专业医疗机构提供,或由正规渠道购买的家用雾化器,切勿自行制作。”
好习惯、强体质、上雾化,防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现在正值流感高发期,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患病,出现咳嗽、发热等难受症状。《儿童呼吸健康白皮书》显示,5岁以下儿童每年平均6到8次呼吸道感染,住院率是成人3倍,防治刻不容缓。
科学防治,预防先行。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若孩子生病,不要惊慌,及时送医。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后,最好48小时内进行雾化治疗,药物直达呼吸道,快速缓解症状,减轻孩子痛苦,助力恢复健康。
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容易操作,家庭雾化为儿童呼吸健康护航
由于雾化药物可直达呼吸道和肺部,具有起效迅速、用药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且操作方便,尤其适合家庭使用。患儿在熟悉的家中环境接受治疗不易产生抗拒情绪,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及时性和依从性。居家雾化也可以避免频繁往返医院,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而且,在科学使用的前提下,居家雾化与在医院内雾化效果相当。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明确指出,雾化吸入疗法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开展居家雾化治疗,守护孩子的呼吸健康,让孩子在疾病高发季节也能畅快呼吸。
尽管居家雾化可以较为方便地开展,也仍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例如,儿童在雾化前30分钟不要进食,避免雾化过程中因不适引发呕吐。雾化治疗过程中,不要任意倾斜或晃动药杯。患者只需保持平静呼吸,直到雾化气体完全用尽即可。治疗结束后,用清水把面部冲洗干净,并对雾化用具进行消毒并妥善保管等。
卢成瑜主任再三呼吁:“呼吸道是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家庭雾化设备必须符合医用标准。”当“网红教程”与专业科普博弈,折射出家长对便捷医疗的渴求与健康认知的错位。唯有让科学知识“下沉”到生活场景,才能避免“手搓儿童雾化器”式闹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