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策展问题漫谈 解码当代艺术策展新理念

周芬
2025-07-22 17:41:45

由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特区政府文化局主办的“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艺文荟澳2025”)已于7月19日正式开启。

走进"艺文荟澳2025"主场馆入口处,北京艺术家宋冬创作的《非问非答》装置成为观展第一道艺术体验,观众需完成“入境”流程才能进入展厅。该装置核心是由旧窗改造的"边检柜台",上方悬垂着再生灯具组成的吊灯。最引人注目的是四面PVC镜面墙,分别以白、红、黄、蓝四色霓虹灯投射着哲学诘问:"你我来此何为?""你我源自何处?""你我究竟是谁?""你我终将何往?"。每面墙配备三台显示屏,循环播放公众创作的30秒应答视频,扭曲的镜面反射使观者与影像产生迷离互动。

广东艺术家薛峰的作品《二个澳门》则通过城市地标的转化来建立作品与城市记忆与现实的关联,他通过用地理的方式来理解澳门,把澳门变成四个赌桌,整个澳门变成一个筹码。他又提出一个问题“你到澳门做什么来了?”这个作品是澳门在思考自己的城市定位,“我在中国的位置在干什么?”又回应了地方的属性。

7月19日下午,“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策展问题漫谈主题活动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总策展人冯博一与联合策展人刘钢、吴蔚,携艺术家宋冬、薛峰共同解密这场跨越13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盛会背后的创作逻辑与在地实践。

总策展人冯博一介绍,“艺文荟澳2025”以简单日常用语“嗨,你干什么来了? “为主题,主要目的是探讨和对应于澳门“在地”的历史、记忆和当下全球化的现实境遇。或藉由这一追问,直接涉及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的终极问题。

“当我们降临于世间,我们究竟是干什么来了?人生的种种困惑、迷茫、无力、混沌,只会随着时代的复杂指数不断加重,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充满了未知。而利用这一问题意识作为线索,从提问到输出,寻求相互连接的去往、依托与归宿;又或者在网生文化中的数字化生存、人工智慧的AI时代呼啸而来之时,更需要对其进行迭代的思考、认知与觉知,并试图在无去来处中寻找方向和未来的可能与不可能。所以,这是一种以主动姿态及艺术创作去探索问题的方式,一种寻找人生意义、价值和责任的自我判断、选择和表达的显现。”冯博一表示。

他特别强调“艺文荟澳2025”突破传统单元划分模式,通过把澳门艺术博物馆1-3层2000多平方米的展场命名和阐释、设置了20个空间,嵌套不同的空间叙事。这个空间叙事从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开始,有通道,也有迷宫、广场、街区,一直到出口,再由出口进入到太空艺术,通过构建"时光隧道"效应,展开不同地域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差异化对话。展览通过深入澳门城市、社区日常生活的空间,营造出共处、共生和共情的亲密性氛围,让公众直接感受到公共艺术的温度。

联合策展人吴蔚认为,“艺文荟澳2025”这种对公共空间的创新性探索,在展览的公共艺术板块“来来,往往”(Waves)中得到了更深度的延伸和拓展。吴蔚指出,根据主题“嗨,你干什么来了? ”,展览不断地强调艺术家如何将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在回应“你干什么来了”的同时,也在反转艺术家自身角色并邀请观众参与互动。“这次展览近80件作品当中,互动类的作品约占三分之一。观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作品互动,比如说参与疗愈的游戏,可以去尝试哭泣一场,也可以通过数字游戏想象自己是个幸运儿,或者通过影像去探索太空世界,这种互动更多的是拉近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打开我们的心扉,通过打开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打开澳门这座城市的空间,进而打开我们心灵和精神的空间。”

据悉,本次活动吸引逾百名观众参与抽签,现场同步提供英语同传服务。作为"艺文荟澳2025"重要学术活动,座谈会实录将收录于双年展文献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  “艺文荟澳2025”包括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策展计划、平行展六大板块,近30个展览将于今年7月至10月陆续举行,荟萃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前沿艺术家,革新艺术叙事,活化历史场域,深入社区肌理,激发人文动力,使澳门成为生活与艺术交织共鸣的缪斯之城。

其中,平行展方面,从本届开始公开征集参展方案,最终接纳9项展览,除高校的师生展、商业画廊的联展及个展,还有以个人名义参展的方案,展现澳门多元创作能量。

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两大板块通过征集形式培养本地策展人才,促进本地创作和国际语境的对话,全面推动本地艺术发展,各展览于7月起陆续开幕。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