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开启东江探源之旅,以水为媒厚植家国情怀

云鼎
2025-08-22 23:34:29

为庆祝东江水供港 60 周年,由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批准資助,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主办的慶祝東江水 60 周年 2025 年香港青年“探源東江水 厚植家國情"交流團活動,于 8 月 18 日正式启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广东省委港澳办、深圳市委港澳办、惠州市委统战部、于都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体育局、安远县教育体育局、粤海集团、粤海水务、深圳市水务局、赣州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对此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香港青年探寻东江脉络、感悟家国历史保驾护航。

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本次交流团团长王荣平在启动仪式上指出:“东江水供港 60 年,是祖国与香港‘同饮一江水、共筑一家亲’的生动见证。此次探源之旅,不仅要带青年们读懂东江水的‘生命脉络’,更要让大家在红色足迹中触摸家国历史,把‘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家国一体’的认同之感深深扎根心里。”

8 月 18 日至 22 日,元朗信义中学 31 位师生及工作组共 37 人循着东江水脉,在深圳、东莞、惠州、河源、赣州等地开展为期 5 天的探索之旅,在生态观察、历史追溯与文化交流中收获深刻感悟。

首日启程:解码东江水供港 “生命密码”

8 月 18 日上午,香港青年在莲塘口岸集结,首站前往粤海水务。在水质展厅与水库大坝前,专业讲解员带领大家回溯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程,详解工程如何跨越山海、保障香港数十年用水稳定。下午,青年们转场东莞,参访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从金湖泵站到太园泵站,近距离观察供水体系的运作 “脉络”。自动化流水线的高效运转、精密水质检测设备的严谨操作,让同学们不时驻足记录。

“当指尖触到深圳水库大坝粗糙的水泥表层,看到太园泵站智能屏幕上蜿蜒的蓝色管线,我突然想起家中哗哗流走的洗澡水。导游说‘这水进香港前要过 27 道关卡’,此刻才懂‘生命水线’不是比喻,是祖国为香港筑起的血脉长城。” 香港青年马烁阳的感慨,道出了众人对东江水供港背后艰辛与责任的全新认知。

次日深入:溯源东江,聆听生态与人文交响

8 月 19 日,行程从东莞延伸至惠州、河源。上午,青年们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战士们的旧衣物,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在苏东坡纪念馆,大家沉浸式感受文人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印记与文化贡献,体会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下午,众人乘船游览万绿湖,澄澈碧波倒映着岸边繁茂植被,沉浸式感受 “饮水思源” 的生态深意。

“在惠州东江取水口掬起一捧水,乘船看万绿湖时,湖水绿得像块玉,雨滴拍打水面泛起涟漪,突然明白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就是这样的家园。” 林烨欣望着湖面,深刻体会到水源地保护对香港、对整个流域的重要意义。香港青年卓淽柔也表示:“万绿湖的山青水绿让人沉醉,拂过的风带来难得的清逸,也让我更清楚,好水来之不易,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

红色洗礼:重走长征路,感悟 “水脉” 与 “文脉” 共鸣

8 月 20 日,活动融入红色教育元素,青年们从河源前往赣州安远县。在三百山景区,大家了解香港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紧密关联,站上悬于峡谷之上的玻璃桥,脚下蜿蜒溪流与远方葱郁山林尽收眼底。“玻璃桥让峡谷风光一览无余,能清晰看到水流轨迹,才真正明白东江水源能保持优质,离不开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王恩桐望着眼前的自然景象,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当天傍晚,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震撼上演。沉浸式剧情与震撼舞台效果,让青年们仿佛置身当年长征现场。“当舞台上真的‘轰隆’爆炸,战士们举着马灯在‘河水’里艰难前进,想到他们明知可能无法与家人团聚,却仍坚持前行,我的喉咙突然发紧,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 唐振熙的眼眶泛红,“现在的幸福不是必然的,是前辈们用血肉换来的,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 徐林萱也深受触动:“看完演出才深刻意识到,红军穿草鞋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易,他们的坚持与无畏,是我们最该传承的精神财富。”

深度交流:触摸乡土,联结粤港青年情谊

8 月 21 日,香港青年走进于都县。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珍贵文物与历史照片让大家重温红军出发时的壮志豪情;随后,青年们与潭头社区居民围坐交流,听居民讲述家乡在红色精神滋养下的变迁;下午,众人深入禾丰镇兰花小镇,体验红军生活场景,参与糖画、藤花制作等非遗民俗活动,还与于都中学30 名高二学子深度互动。据悉,此次活动采用双向交流模式,于都中学师生将于 10 月赴港交流,进一步深化粤港青少年情谊。

“从学业生活到兴趣爱好,和于都中学的同学聊的那些‘小事’,凑成了特别有趣的对话。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特别真实,让我一下子贴近了这片土地的生活气息,也感受到粤港之间浓浓的联结。” 杜铱茜笑着分享交流感受。洪薇淳则对当地的温暖人情印象深刻:“于都中学校长给我们准备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份贴心让我真切感受到内地同胞的热情,心里暖暖的。” 傍晚,草坪 BBQ 与 K 歌环节热闹开启,歌声与笑声交织,进一步拉近了粤港青年的距离,欧恩秀说:“星空下,烤肉香气伴着欢声笑语,师生们动情的演唱让每个人都为之动容,这份情谊会一直记在心里。”

红色印记:徒步小道,传承红军精神力量

8 月 22 日清晨,青年们踏上祁禄山红军长征小道。不太平整的石头路坎坷难行,才走一段便有人微微气喘。“我们现在走的路已经算平整了,可当年红军战士们行军的山路,肯定比这崎岖得多!亲身体验过才真正明白,长征的不易和红军那股坚定的毅力有多伟大,这种精神就像东江水一样,会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林烨欣扶着路边树干,语气坚定地说。

“5.2 公里的路程,我们带着轻便行装都走得身心疲惫,很难想象红军当年背着沉重装备,在枪林弹雨中走完整段长征路的艰难。” 高致远擦着额头的汗水,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坚韧。杨瑷嘉也表示:“行走在崎岖山路上,仿佛能看到 1934 年红军将士们坚定前行的身影,他们为国家与民族不惜牺牲的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提醒我们要永远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徒步途中,大家相互搀扶,在汗水与坚持中,让红军精神真正融入内心。

收官返程:带着使命再出发,续写家国新篇章

体验完长征小道后,青年们在午餐后参观赣州福寿沟博物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让大家惊叹不已;随后,众人乘高铁返程香港。五天行程虽短,但东江水的 “生命密码” 与长征精神的 “红色基因”,已深深烙印在每位青年心中。

“这是一次跨越地理与历史的深度旅程,从香港到深圳、东莞、惠州、河源、赣州,感受了山川河流,了解了供水历史,踏过红军长征的路。每一滴流向香港的水,都凝结着祖国对香港的深厚情谊,而红军精神让我明白,红色江山来之不易。” 刘淑琪的总结,道出了众多青年的心声。黄淞蔓也表示:“这次旅程让我看到了祖国的大爱、历史的厚重、山河的壮美,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努力学习,未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此次活动以水为媒,串联生态保护、历史传承与青年交流,让香港青年不仅见证祖国对香港的供水保障,更在红色之旅中厚植家国情怀。当东江水的 “生态脉络” 与长征精神的 “红色基因” 交融,香港青年正以脚步丈量使命,将家国认同转化为未来投身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动力,续写 “同饮一江水,共筑家国梦” 的时代新篇。王荣平团长表示,未来将持续搭建粤港青年交流平台,让更多香港青年读懂内地、拥抱家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