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携新作《大河源》在龙华图书馆与市民读者一同开启一场关于文明起源、自然生态与民族记忆的深度对谈。这场由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的题为“生命因行走而辽阔”的新书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文学盛宴,更是一次唤醒民族记忆与生态意识的精神之旅。
据悉,《大河源》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当代文学巨匠阿来多次行走于青海黄河源区,他将关于自然、历史与生命的沉思,凝结成这一本厚重的新作。这不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次对“源头”的哲学叩问——在海拔4000多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冰川融水汇滴成黄河的第一股涓流;在鄂陵湖畔,吐蕃古道与如今牧羊人的足迹重叠;在生态脆弱的高原,一朵欧氏马先蒿的开落,与全球气候变迁悄然相连……阿来以人类学家的细致、诗人的敏感,记录下黄河源区的地质奇观、田园牧歌与生态隐忧,也写下他对“行走”的独特理解:“我在中国广大西部,大荒之野上的漫游,为了解广阔地理,同时,也如上溯黄河一样,想要洞穿历史。”让读者在阅读中重新感知这条古老河流的温度与脉搏。
分享会上,阿来以“行走”揭晓了《大河源》的创作背景,基于2005年参与青藏铁路沿线采访的经历,亲眼见证了青藏铁路建设中面临的冻土处理、藏羚羊迁徙通道预留等科学难题,发现传统人文视角已难以回应现实挑战。“文学的滞后性在于写作者只用传统的学问、传统的方法去看人、看社会。而作为当代的人,应该把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引入到文学书写中来。”阿来说。
活动现场设置的互动环节中,读者们踊跃提问,气氛热烈。当读者问到以往作品如《尘埃落定》与新作《大河源》之间的叙事关系问题时,阿来表示前者以人文、历史视角记录社会现状;后者则采用科学视角重构对山河的认知,是创作理念的进一步延伸。当读者问到新作是否对普通文学写作者带来启示这一问题上时,阿来则直言“技巧之外,更需对象知识”。他表示当下部分创作只写共性,忽略特性,“认识几十种岩石、上百种植物,才能真正写好生态;了解图书分类原则,才能写活图书管理员。”阿来认为文学家的困难在于书写的对象不一样,因此写每一本书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掌握所需要书写对象的知识。
近年来,龙华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持续开展名家讲座”“故事魔法师”系列活动、龙华区诗词大会、“开卷吧,星期六”阅读分享会等,致力于打造“城市文化客厅”,推动全民阅读成为一种风尚和习惯,让图书馆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息地。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阿来用他的文字与讲述,带领大家完成了一次从黄河源头到心灵深处的回溯。我们也希望通过开展这类高品质阅读活动,为市民提供与文学、思想直接对话的平台。此次,阿来老师的讲座不仅丰富了龙华的文化生态,也激发了市民读者对自然、文学与生命的深层思考。而龙华图书馆,正是这场文化远行中一个温暖而重要的驿站。”(通讯员 黄小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