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以“金融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珠海举行。来自中央部委、省市金融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围绕“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有关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陆续推出,三地金融部门密切协作、统筹谋划,着力在机构互设、平台共建、业务融合方面下功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据悉,截至今年9月末,广东省赴港上市企业达248家,居内地第一;广东累计与港澳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4.08万亿元;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8.4万亿元人民币,跨境资金整体净流入1518.9亿元人民币,大湾区金融市场的资金环流明显提速。截至10月末,广东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本外币贷款余额1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量占全国的1/8;广东境内上市公司数611家,当年新增27家,其中科创板企业8家。前三季度,广东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286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省GDP比重达8.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1.2%。
根据最新发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深圳、广州分别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3、9和23位。与上期相比,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稳固,深圳迅速提升5位,广州上升1位,大湾区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与会嘉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要素、金融要素、创新要素优势集聚,奠定了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坚实基础。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功能定位。嘉宾们建议,未来,大湾区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金融市场,稳步推进规则、标准衔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准入,发展金融科技推进金融服务和市场联通,支持澳门发展特色金融和搭建与葡语系国家金融合作平台,发挥金融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宜居宜业生活圈的重要支撑作用,以金融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表示,粤港澳三地在融合的方向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大湾区的金融市场要先打破边界、再促进融合,由易到难,从业务融合到规则融合,所以应通过探索性的合作,推动监管制度、产品标准、业务规范实现互认。何晓军透露,当前广东以金融科技为媒,正在用区块链的技术手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贸易融资平台,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不久的将来会正式呈现。
只有进一步加大大湾区内金融融合力度,畅通资金流,才能进一步增强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徐泽认为,珠三角九市实体经济发达、人口结构年轻、内生的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日趋形成,再加上澳门科技研发能力的快速追赶,大湾区对跨境资产配置的需求加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黄善文表示,澳门希望成为大湾区与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平台,成为内地企业与葡语国家企业的资金进出管理平台。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徐春萌则表示,要将香港市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特点与大湾区内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和制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