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匠心传承 金雅福两大博物馆主题展亮相宝安

云鼎
2020-09-06 14:25:05

96日,金雅福集团主办的【活力湾区城·时尚新宝安】 2020界黄金珠宝时尚潮流趋势发布会暨国际时尚珠宝展深圳宝安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特设金雅福黄金文化博物馆、北京工美白孔雀非遗两大主题展区,两大博物馆馆藏精品为现场嘉宾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至今的艺术瑰宝

金雅福两馆项目的成立,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金银器文化、非遗文化与技艺传承的研究与探索,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通过器物展示与工艺体验等方式,向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本次展览中,金雅福黄金文化博物馆展区展出了商周至明清以来,各个朝代的金银器及其器物特色与工艺的发展脉络,从商周金银工艺的萌芽发展,到明清金银器制作工艺的繁荣与成熟,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金银器,反映了各自所在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文生活。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设计原型、古蜀文明与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实物——太阳神鸟金饰,反映了战国时期匈奴超高炼金水平的奇异金怪兽,显示唐王朝繁华发展盛况的“大唐第一碗”鸳鸯莲瓣纹金碗,现存唯一一顶金丝编织的万历皇帝翼善冠,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祖传器物的金瓯永固金杯等等,各类历史文物藏品涉及历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大批来宾的观赏。

北京工美白孔雀非遗馆展区则精选了国家级景泰蓝大师刘永森、景泰蓝掐丝珐琅非遗传承人李伟平、非遗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长君、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高东升、景泰蓝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赵志辉、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彦君等业内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内画等国家级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匠心传承的策展巧思,是对行业大师们坚守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根脉的致敬,也为现场来宾搭建起了高端工艺美术品品鉴与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金雅福积极探索传统优秀文化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培育出了“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文化业态。两大博物馆主题展览,是金雅福文化传承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文化创意、工匠精神的展示,为宝安带来一次新文旅资源碰撞与交融的契机,是推动宝安区“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两大博物馆藏品首次亮相宝安,也对普及博物馆藏品及相关历史知识、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附件1:

金雅福黄金文化博物馆展品信息

太阳神鸟金饰

朝代:商周时期

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博物馆。藏品纹样是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是研究商周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个形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设计原型。

金柄铁剑

朝代:春秋晚期

1992年陕西宝鸡市墓地出土,现收藏于宝鸡市博物馆。剑为纯金柄,铁质身。 剑柄镶嵌绿松石,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绿松石的加工制作过程曾进行表面打磨处理,做工精湛。这柄铁剑的出土,也说明当时秦国的冶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在各诸侯国中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同期墓葬中实属罕见。

鹿形金怪兽

朝代:战国

1957年陕西神木县出土,现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文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外观,长着老鹰的嘴巴,野兽的身体,头上还有一双像鹿一样的鹿角。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这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奇异动物。整体纹路清晰,采用了高超的焊接工艺。反映了战国时期匈奴的炼金水平之高,雕刻工艺之精良。

西汉金兽

朝代:西汉初

1982年出于于江苏盱眙县,是南京博院国宝级文物之一,是目前国内外唯一的大件金豹,原文物重达9100克。它也是古代金属铸造金器和锤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豹作蜷曲匍匐状,前爪伸曲并拢,兽头枕伏在上,瞪眼附耳,宽鼻抿嘴,颈部铸有三道弦纹项圈,满身锤饰斑纹。根据外形特征,考古家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概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金人面形饰牌

朝代:北朝

原文物收藏于内蒙古通遼市博物馆,是典型的蒙古人形象面饰。正面浮雕出人物形,高颧骨,阔鼻。胸部有六个乳钉状凸起,头部周边饰变形勾云纹。背面镂孔,可以系挂,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游牧名族信奉萨满族,人们相信佩戴饰牌,便可带来福运以及力量。

鸳鸯莲瓣纹金碗

朝代:唐朝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出土两件,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国宝级文物。这件原文物是在盛唐时期的制品,采用莲瓣纹饰,錾刻飞禽走兽,工艺极其精湛考究,是已出土唐代金碗中最为富丽堂皇的金碗。也被称为“大唐第一碗”。

赤金走龙

朝代:唐朝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12条小金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跟我们熟悉龙的形象截然不同,有着修长的四肢,呈行走姿态,所以命名为走龙。每条小金龙神态姿态各不相同,有的一往无前,有的稍做停顿,刻画得极其精准,体现了盛唐时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人感叹唐代工匠出神入化的手工技艺。

鹦鹉纹提梁壶

朝代:唐朝

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器物是何家村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壶,通体鎏金,以鹦鹉为主要的纹饰,在唐代,鹦鹉美丽能言,被称为神鸟,备受王公贵族的喜爱。盖内有唐代人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二十两等字样,由此说明这是唐代贵族用来储存药材的罐子。

金闻宣造款缠枝莲云纹盘

朝代:元

江苏昊县吕师孟墓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盘为黄金材质,捶打錾刻而成,纹样清晰,金光灿烂,为元代金银艺术巅峰之作。底侧有“闻宣造”工匠款。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朝代:大理(宋代)

1978年大理崇圣寺出土,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鸟梵名迦楼罗,天龙八部之一,是滇密重要护法神。这件文物也是反映了大理人的信仰,也代表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这也是具有云南佛教艺术最具有地方特征的器物,堪称中国古代金银器中的珍品。

银镀金摩竭

朝代:北宋

1992年广西南丹县出土,现收藏于南丹县文物管理所。摩竭是印度神话故事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至宋时,形象已完全变化,头部已无印度摩竭特点。该器物铸造工艺精良,为稀世之珍,尤为珍贵。

金翼善冠

朝代:明朝

出土于定陵,现藏十三陵博物馆,是万历皇帝的皇冠。金冠全部由金丝编织而成,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等部位是单独制成后,再组装完成的。仅冠上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需要经验多年的工匠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采用掐丝、累丝、码丝、焊接等多种工艺,编织纹路十分均匀,没有接头,是明代金银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杰作,因此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高超技艺,目前也是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金云龙纹葫芦式执壶

朝代:清朝

这件原文物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此执壶采用錾刻和镶嵌工艺制作,壶金质呈葫芦形,此执壶有一对,应是皇帝、皇后举行盛宴时御用的酒具。宝石的镶嵌与錾刻技法与金瓯永固杯如出一辙,由此推测此执壶应用于将酒注入金杯的酒容器。壶除曲柄细流外,通施镶嵌,自上而下嵌入珍珠、红宝石、珊瑚石、绿松石、青金石共三十二颗,是清代皇帝御用酒具中的精品。

金瓯永固金杯

朝代:清朝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酒杯,整体呈鼎形,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乾隆皇帝曾下数十道圣旨要求修改此杯造型及细节,此杯也是清宫造办处少量以象首为足的作品,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祖传器物,是我国国宝之一。金杯铸成后,乾隆皇帝特御封造办处铸杯大师为“九品工匠”,”九品工匠”自此成为顶级工艺大师的代名词。

附件2:

北京工美白孔雀非遗馆大师、工艺及展品信息

大师

刘永森

国家级景泰蓝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市特技工艺美术大师

首批“中国巨匠榜”导师

作为当今中国景泰蓝界仅有的六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刘永森大师是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金世权先生当代高徒、当代景泰蓝嵌玉艺术创始人,当代研发、复制及发展明清宫廷景泰蓝御用贡品传承人。他是中国极少数横跨诸多工艺领域的工美巨匠,其从业期间,先后历任景泰蓝、玉雕、花丝镶嵌、国画、内画等车间主任,后升任为北京华艺景泰蓝厂厂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厂长等重要职位。在他的领导下,培养了张同禄、霍铁辉、程淑美、殷秀云、刘守本等多为国家级工艺大师。

刘永森善于将景泰蓝与玉雕、花丝等工艺巧妙融合,力求突破与创新,设计、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先后荣获十余项金奖。

赵志辉

景泰蓝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廊坊市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中国国家工美协会会员

赵志辉毕业于华北航天科技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霍铁辉。2012年,赵志辉创立了自己的景泰蓝品牌“景玉琦源”,“辉映传承” 。

赵志辉在保持景泰蓝传统手工做法的基础上,改变了作品的造型和图案,增加了现代气息,打开了景泰蓝实用价值之门。他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景泰蓝的新视角,在建筑装饰领域另开蹊径,绘制建筑装修结构图,然后转化成景泰蓝的作品,如景泰蓝青花纹门框,墙柱包角,暖色牡丹花影视墙装饰,门拉手等等。

CCTV-2、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国质量报等媒体曾先后报道赵志辉及其带领的景泰蓝团队,赵志辉的行业坐标,是让景泰蓝这个曾经的皇家御用之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伟平

景泰蓝掐丝珐琅非遗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从事景泰蓝制作研究工作20余年,近百幅作品被日本、英国、美国、泰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际友人珍藏,作品多次荣获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特别金奖等殊荣,深受国内外景泰蓝业界好评和追捧。

李伟平1978年就读于北京中央⼯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期间在北京珐琅⼚实习,师从钱美华⼤师,主攻掐丝⼯艺和点蓝技术。四⼗多年如⼀⽇倾⼼致⼒于景泰蓝平⾯画的探索和研究,其间师从王荫棠、陈其旋、戴嘉林。专注于设计、掐丝、填⾊⼯艺。

1990年-1997年历经⼋年研发创新出新景泰蓝画⼯艺,创建⼯作室。通过技术⾰新成功研制出新⼀代景泰蓝纯⼿⼯⼯艺画,并运⽤到家具,地砖、背景墙,将景泰蓝掐丝珐琅渗透到⽣活中。

袁长君

非遗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金银器文物修复专家

袁长君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皇家工艺中极致精细,融南北方工艺之长的特点,同时凭借其三十余年从艺经验,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社会的新领悟。多年来,袁长君多次参与“国礼”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其作品斩获各类国家级金奖数十次,先后被授予“中国传统工艺特殊贡献奖”“中国传统工艺领军人物奖”等诸多荣誉。

袁长君重视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先后担任了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国家题库组专家,开发了“国家题库”,为该项技艺的考评、鉴定工作制定了标准,并于2017年、2018年,主编出版了《金属摆件工艺——花丝镶嵌》《金属锻錾工艺》两本该领域内的专业教材。

周彦君

高级工艺美术师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高级工艺美术师专家评审主任

北京工美集团黄金事业部总工艺师

周彦君现任北京高级工艺美术师专家评审主任,北京工美集团黄金事业部总工艺师,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高级技师。2017年度“国企楷模 北京榜样”优秀人物称号获得者。

自1981年进入工美行业以来,一直从事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经营工作。他师承中央工艺美院郑可教授和中央美院任士民教授,毕业后就职北京工美,期间得到中国工艺美术行业重量级大师王树文、程淑美两位大师的亲自指导。

在30余年从业历程中,周彦君作为总工艺设计师,参与了 “神舟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英雄航天员奖章,“995工程”系列奖牌和“奥运金徵宝”,“抗震救灾奖章”以及“抗击非典奖章”等国家级重大历史题材奖章奖牌的设计和制作。

李志刚

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从事雕漆技艺 36 年,精通雕漆各项技艺,潜⼼钻研制作⼯艺,在传承中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擅长制作具有现代审美的雕漆艺术品,在家具、壁画、摆件、现代装饰等方面多有建树,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

2018 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2016 年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技能⼈才称号;2016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 年获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2015 年聘为北京市⼯艺美术职业技能鉴定所评审组专家;2015 年获李志刚⼤师⾸席技师⼯作室重点资助项⽬;2013 年出任北京⼯艺美术⾼级技⼯学校雕漆专业顾问;2005 年成⽴李志刚⼤师雕漆⼯作室。

高东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高东升师从刘守本大师学习内画鼻烟壶。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高东升在内画领域耕耘30余年,目前已创作约1000多个作品。

高东升曾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英国前首相萨切尔夫人、南非前总统祖玛、坦桑尼亚前总统基奎格、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爱国将领张学良先生等绘制内画肖像作品,并作为礼品赠送。众多作品曾在美国富兰克林博物馆、意大利史前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等展出,并被博物馆和艺术收藏家收藏。

高东升的作品以人物和肖像为主,继承了京派内画材料讲究、构图严谨、用色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既承袭了国画的精髓,又引用了西方油画技法,把内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艺

景泰蓝

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被尊为我国“国粹”,京城工艺品四大名旦之首,燕京八绝之一。2006年,景泰蓝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具有极为繁琐复杂的工艺,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一百零八道工序。它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而且把绘画和雕刻技术也融入其中,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花丝镶嵌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

花丝工艺,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镶嵌则采用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形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精细、造型多样、釉彩纯亮,体现了皇家的审美品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花丝工艺,也是世界上珠宝行业中面临失传的工艺之一,其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雕漆

工笔精刀摹美人, 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

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素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漆胎上雕刻山水、花卉、人物等,其工艺流程复杂,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无悔”之说,尤其是人物刻画,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很难下“笔”。

2006年,雕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并列成为“四大名旦”。

雕漆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根据髹漆的色彩分类,有“剔红”“剔黑”“剔彩”等类别。雕漆过程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雕漆也极其昂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

内画

方寸天地间,妙笔生花。

内画就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内壁书画,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六十年代,内画艺术有北京的京派,山东的鲁派,广东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

2008年6月7日,内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内画在艺术标准上与外画相同,但在技法上却大相径庭:首先,内画的器物大都口径很小,作画时要靠手指轻挚勾笔,稍有不慎,差之千里;其二,内画是正面观看、反面操作;其三,内画最难的地方,是在作画前需将容器内壁磨砂成毛玻璃面以便着色牢固,但毛玻璃同样会导致看不清勾笔小笔尖的位置,要想画出一件精美的画面,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熟练的技法。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