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瓷之韵和画之美的瓷板画,一直是中国艺术家试图挑战的领域。12月23日,“艺述匠心——顾坚瓷板画艺术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曲荫山房艺术空间开幕。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古彩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坚亲临现场,为观者导赏。本次展览共展出顾坚创作的15幅瓷板画,其中1幅为古彩,其余14幅皆为墨彩描金。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25日,期间市民可免费到场参观。
顾坚是一位低调的艺术家。本次展览是他首次在深圳举办个展。谈及原因,他无奈地说:“就这15幅还是东拼西凑攒出来的。”原来, 顾坚的作品在陶瓷收藏圈早已声名远扬,“还没有开始创作,就有藏家预定了未来几年的作品。我这些年都是在还账啊。”为什么顾坚的作品如此炙手可热?
原因就在于他传承的瓷器工艺——古彩(又称康熙五彩)。
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 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
古彩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清初康熙时成熟而有了突出成就,故,古彩又称“康熙五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目前,我国古彩瓷艺术大家是景德镇的方复。方复生于1941年11月,目前已经年届八十, 1967年出生的顾坚是方复门下的弟子。
顾坚与古彩的缘分可谓命中注定。采访中,他告诉记者,1983年,当他还在景德镇的陶瓷厂做学徒时,分给他学的就是古彩。“当时年轻,喜欢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对极其的传统的古彩内心是抵触的。”顾坚说。
“做了1年学徒,就去考大学了,学的是陶瓷设计。”顾坚说。大学毕业后,顾坚去过佛山也来过深圳,也去过潮州。没想到在潮州一呆就是许多年。在潮州的广东文化长城股份集团,顾坚做了十多年设计总监,期间自己也尝试做企业,最后还是觉得“没意思”,“我是学艺术的,还是想自己搞创作,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起点景德镇,回炉再造,再学习再出发。”这次回归,顾坚选择了最初被他“放弃”的古彩。
顾坚拜在方复门下。他说:“我选择古彩,一是年纪大了,开始品味传统之美,不再迷恋西洋艺术。二是,当时景德镇古彩没有人继承,真正高水平的人很少。方老师和我聊起这些,我觉得,这也是尽一份责任。”
如今古彩的传承依旧面对“断代”的难题。因为工艺极其复杂,需要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到景德镇学习,学点皮毛就可以换钱,没人愿意真正静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专研技艺。”
陶瓷是中国的国粹。它既是工艺,更是艺术。
在顾坚看来,中国的艺术家,无论是哪个门类,最终都要与陶瓷发生关系。“China ,就是陶瓷。对艺术家来说,陶瓷是避不开的母命题。”
但是景德镇是一个让很多艺术家崩溃的地方。水墨大家能在纸本上作画,却无法在陶瓷上施展拳脚。“纸本和陶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介质,想要驾驭陶瓷,必须懂得陶瓷工艺。”顾坚说。他表示,瓷板画有两重价值,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工艺价值。两者叠加,让瓷板画彰显出无可复制的魅力。
此次展出的五彩作品仅有1幅。原因就是顾坚“产量不高”,每一幅都被早早预定。剩下14幅墨彩,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顾坚介绍说,相对于五彩的大红绿,墨彩更加素雅,墨彩描金更是极具雅趣。而所谓“描金”,那可是货真价实的“999金”,都是从金条下刮粉点做原料的。顾坚老师指着一幅墨彩描金作品,打趣地说,“这幅画的用的金粉可以做一个金戒指。”
此外,墨彩还讲究透视法,比古彩的平面开起来更加立体。
不过古彩也自有其魔力。顾坚说:“景德镇做瓷还是相对老派。我们讲究先把传统继承好,再谈创新。说到底古彩和墨彩都是一种陶瓷工艺,我们当然可以用它来表现当代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审美趣味,但是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创新是连老祖宗的本都还摸着就开始谈。这样的创新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毁了我们的传统。”
如今,顾坚在深圳也开设了工作室,实际上,早早拿了“深圳户口”的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深圳艺术家。不过他的“主战场”还是在江西景德镇。从最初的线稿、填色、烧制……每一道工序,顾坚都亲力亲为。“天下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瓷器,这就是土与火的艺术不可预知、令人痴迷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