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根据《规划》,广东将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提出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同时,《规划》还对2035年进行了展望,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
根据《规划》,广东将进一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格局,着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筑国家重大创新动力源。主要包括:
1、构建大湾区创新发展新格局 ,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同时深化粤港澳在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一体化”发展。
2、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重要载体等。
3、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省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等要求。特别提出要立足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基础和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4、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5、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在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行动计划中,《规划》提到要建设若干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人才高地,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实现“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举办高水平科技论坛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大湾区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