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丛生、废弃车辆、无人问津、荒地,这些词不知道是否会让您的脑海里浮起一个并不算陌生的画面——在许多老旧社区,这样的废弃角落并不是绝无仅有。它们的存在不美观、占用公共空间且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现在,曾经“深圳北站”所在的罗湖区笋岗街道用“民生微时事”的魔术棒对着他们点了一点,让这些角落变成了由“花卉区”、“蔬果区”、“多肉区”等组成的“植乐园”。
把废弃角落变成生机勃勃的绿色空间,笋岗街道的魔术棒做到了以下四步:
一、得到荒地的改造权
好的想法实施起来也必须要名正言顺。笋岗街道北站社区党委多次与该地的使用单位进行沟通之后达成一致协议,同意将该地块作为社区居民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二、去除糟粕,为后续改造打好基础
拿到改造权后,社区党委马不停蹄以民生微实事工程类为抓手,移走该地的废弃车辆,清除杂草,平整地面、墙面,让闲置荒地成为了干净、整洁的空地。
三、组织动员多方参与,共建绿色角落
北站社区党委组织相关部门、专业绿化设计团队、居民及义工等多方参与,开展“植乐园——北站社区共建共治绿色家园”项目,以“植乐园”空间为平台,以社区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群体,组织并推动社区居民以亲子家庭积极参与绿植知识讲座、绿植种植、绿植认领、 绿植维护等多种绿植相关系列主题活动。不久后,一个由居民参与搭建的社区小公园诞生,同时还成立了一支“植乐园”专属义工队。
四、建立居民公约,由居民共同守护绿色天地
一个公共项目,有好的想法,有热情不够,还必须有经过大家商议决定的公约。由“植乐园”义工参与共同讨论制定并执行的《植乐园场地管理公约》,约定了“植乐园”不同区块的责任归属、绿植认领人的权力和义务、绿植维护的日常操作等等细节。当大家坚持初心,且共同约定着公共空间的使用及管理,一个项目方能长长久久地维持下去,成为带给居民幸福的小角落。
“植乐园”获得了“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贡献奖”。北站社区前后对社区4处地点进行工程+服务改造,获得上下一致好评。
类似的老旧社区治理问题也发生在东门街道花场社区。
社区里有一块约1000平方米的市政用地,历史原因造成地块位于小区围栏内,属“三不管”地带,是社区环境卫生提升的痛点,但因为该地块土地性质复杂,多年来一直未得到彻底整治。
英雄所见略同,东门街道党委同样举起了民生微时事的魔术棒,他们的“咒语”长这样:
一、多方协调,得到土地的处理权
街道公共服务办、社区工作站骋请专业测绘公司现场测绘确定分界线,反复协调市规土委罗湖管理局、区城管局、东部交委和该区块两个物业管理处厘清该地块权属关系、拆除历史遗留违建。
二、听取居民意见并设计布局
在民微问需阶段及项目前期,花场社区邀请居民来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广泛汲取各方意见,项目既设有青少年钟爱的健身器材,又设有老年人喜爱的休闲健身设施,并按民生微实事程序要求申报立项。
三、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
项目实施阶段街道城市建设办、综合行政执法办和花场社区工作站协调燃气公司、供电局、充电桩建设公司等解决施工条件复杂问题,对该地块进行微空间改造,还居民一个健身休闲活动空间,成为老、小居民都钟爱的社区小公园。
“社区里多了一个小公园,饭后不用宅在家里,可以出门散散步,感谢社区和街道为我们做出的努力。”一个80后社区居民如是说到。
纵观罗湖区笋岗街道和东门街道在社区微改造方面做出的努力,不难看出,其中的关键是1,聚焦社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2,协调相关单位,得到土地的整改许可;3,发动居民自治并整合社会各渠道的力量;4,界定清楚问题和实施过程中大家需要遵守的公约。民众中有大力量,社区要做的,是看到他们的需求,调动他们的力量,规范合作的模式。当民众被组织着用自己的力量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归属感和幸福感也会由此产生。(通讯员:深圳市罗湖区博雅公共管理发展研究院 余晶琳 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 高晔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