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基础教育战略基点有力夯实,职业教育适应性显著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持续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有效,全面建成教育强省,全面形成学习型社会,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据悉,“八大工程”主要包括: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基础教育提质工程、职业教育培优工程、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教育改革攻坚工程、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新强师工程”、教育安全守护工程等。
其中,立德树人铸魂工程提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扎实建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按规定开好艺术相关课程,注重发挥各学科美育功能,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规范大中小学劳动课程开设,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推进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在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提出,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校际互补、群体共享的教育格局。此外,全面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强化市域统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托管帮扶工程,推动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试点。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有效实现职普融通。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职业教育培优工程提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并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鼓励各地区各职业学校积极盘活存量资源,调整配置方向,加大投入力度。此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坚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实施专项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在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工程,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快建成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新体系。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深化就业育人和创新教育,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提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快建成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新体系。持续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新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并将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同时,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加快推进佛山、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还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鼓励支持研究型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新型校地合作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基地、实验室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在教育改革攻坚工程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持续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新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还将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参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还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加快推进佛山、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高水平医学院校纳入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学校和重点头部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建设一批“种子”专业,打造若干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支持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外,还将增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鼓励支持研究型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新型校地合作机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基地、实验室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在实施教育改革攻坚工程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数字化升级发展。还将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同时,还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还将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落实支持政策,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民办学校治理结构,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方面提出,加强与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教育对外合作和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提高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进“留学中国·学在广东”品牌建设,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来粤学习。还将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强粤港澳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和人才协同培养,共建共享大科学装置,联合培养研究生,共担科研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创新打造世界一流人才的汇聚平台,推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加强粤港澳高等学校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教师联合会等平台建设,深化粤港澳师生交流。完善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在粤教育服务水平。
在实施“新强师工程”方面,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全面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质量,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打造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成建制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还将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保障乡村和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荣誉体系,落实相关优待政策,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在实施教育安全守护工程方面。构建教育安全体系。加强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强化应急管理和安全保障,持续抓好校园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防学生溺水、防治学生欺凌、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工作,坚决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加强校外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规范有关场所经营行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立师生联系和同伴互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