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12年的社区文学大赛 “睦邻文学奖”,为什么是一种探索性的新文学现象?

周芬
2025-08-04 18:35:29

45年来,深圳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建设,积淀形成了一座文学创作“富矿”。自2013年至今,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以激励深圳本土题材的文学原创为目标,倡导用文字记录深圳人、深圳事,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写作者,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沉浮变迁、街巷风景、生活日常、文化风气。面向市民、面向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睦邻文学奖”,汇聚万千文心,撑起一个个文学的深圳梦,为许多文学素人走向文学殿堂打开了一扇大门。

一个文学赛事如何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全民?何以用文学砌一座城?为什么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8月2日,“一轮之美:社区文学大赛12年观察与思考”主题活动在香蜜公园读者书房举行。本期主讲嘉宾廖令鹏是资深文学评论家,也是睦邻文学奖“元老级评委”,长期跟踪研究新城市文学和深圳文学。李晓锋、费新乾、陈卫华、李玉、段作文、柳琴、刘桃德、王学君、雨夕、胡笑兰、清扬、梁罡烙、李曼、王海波等30余位睦邻文学奖提名评委、优秀作者与会。活动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深圳书房的大力扶持。

3.jpeg

廖令鹏从“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一种新的文学组织形式”、“一个有温度的睦邻文学奖”、“一个优秀的社区写作群体”、“一个在地的文学资料库”“一个未竟的文学事业”等方面,对睦邻文学奖做了一次深情款款的总结。

廖令鹏认为,从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来看,全民写作计划及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是新时代中国文学一次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文学现象,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能性。比如它的在地化与去精英化的实践、自下而上的文学组织模式,在精神理念、稿酬制度、权益分享、征稿评审、线上线下交流方式、创意写作和项目衍生等方面求新求变,它不是通过挑选“文学精英”或打造“文学之星”来设立文学治理机制,而是在平民化、社区化、在地化、普惠制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是当代城市文学的一种改良,开时代文学之先风。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社区文化重构,是当今人类文明的重大课题。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创办以来,迅速积聚广泛的社区写作力量,大量潜藏在各个社区、各行业和各阶层的基层写作者纷纷拿起笔,真实地记录下时代和城市的独特经验和生活感悟,写下他们来深圳的亲身经历和寻梦的心得。廖令鹏认为,深圳是伟大故事的诞生之地,深圳的基层写作者,他们的精神和价值返回到社区,牵系于社区,所有的叙事就形成了新的动力机制和生命力,他们以一种新的写作理念与传播机制与城市文学接上轨,深圳故事形成了多声部的欢唱,诞生了大量具有深圳基因、深圳特色和深圳味道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

讲述深圳式奋斗和创业的故事(陈彻《合伙人》《春天短暂而漫长》等),全球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产业工人的迷茫以及他们卑微而坚挺的生活哲学(段作文《再见,固戍》),带有明晰的深圳印记与时代韵味且被人称为“深圳版的《平凡的世界》”的长篇叙事(柳琴《蝴蝶撩拨我睫毛》),一个外省三代在深圳拼搏、极具城乡格调的南方移民故事(游利华《短河长岸》);新职业与文学素人的真实亲历(一棠《王者骑士》、阮声《快递江湖》、万华山《深漂·庖人生涯》等),撕开时代和城市蓝图呈现小企业家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浮世情感(陈卫华《回家》《乌金》),讲述鸡飞狗跳的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社区公敌”系列故事(张夏《全家公敌》《社区公敌》《与好人为敌》);一部可以称得上是浪漫和悲情交融的城市边缘的现代“山海经”(王顺健《我有一个岛》),一部于纷纭变幻的人事、城事和家国大势中讲述在深圳偏安一隅安放动荡心灵的“都市话本”(水去先生《深圳卷帘人》),底层生活的诗意发现、情感流露以及后现代性的交融碰撞(刘郎《一只哭泣着的鸟》、憩园《立体主义年轻人》《失眠诗》);深圳本土的地方性人文书写与价值发现(李暄《媚眼看深圳》、大乡里《深圳四十载》、柏亚利《二十八个深圳年轮》、萧相风《湾厦旧村:2万个深圳活法》等)……明白他们如何写作,就明白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正如著名作家邓一光所言:“社区文学在做一件描述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事情,社区书写构成了世界书写。”

除了一个优秀的社区写作群体,全民写作计划还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在地的文学资料库。10余年来,社区文学大赛共收到深圳题材的原创参赛作品40多万篇次,超过180部优秀作品得到各种形式的出版。廖令鹏梳理了社区文学大赛12年来的宣传标语,发现“用文学,砌一座城”、“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城熟了,文学近了”、“用文学,让世界听见深圳的声音”等标语内涵,既是人文情怀和温度的体现,更是城市民间精神的体现,这些人文理念值得深入挖掘和提升。

深圳,是一座承载着伟大梦想的城市,社区写作如何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廖令鹏犀利指出,社区文学大赛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总结提升,加强对社区写作现象的广泛讨论,作为城市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写作现象也应该在文学界引起重要讨论,邻家平台和有关部门也要主动地助力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推广和发表。如果当年能够推动实施这些事情,那么现在的“新大众文艺”十几年前就在深圳铺开了,大量文学素人也早就从邻家走向全国了,当代城市文学的一种改良也能持续进行了。同时,廖令鹏提出,面向AI时代,全民共创是大势所趋,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具备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新的机遇。对写作者而言,既要重视AI,更要相信自己,要更新文学观念,自觉建立全新、跨界、深厚的知识结构,要敢于“新”,新领域、新题材、新语言、新现象,从而产生新作品,不断积蓄和释放朝气蓬勃的文学力量。

关注附近,关注身边的故事,以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世界的中心,是廖令鹏从事评论工作的基本立场,外地的文友常常说他是深圳文学的“活地图”。廖令鹏认为,本地评论家不关注本地、不评论本地、不阅读本地作家作品,那是不道德的。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的城市,这座城市和城市的人为作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书写对象,作家的记录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试验的、样本的意义,观察和评论深圳作家的作品和涌现的文学现象,也是值得留存的。

据悉,本次活动是“深圳作家群”系列活动第五场,还是2025年深圳生日茶会“十日谈”系列活动之一。深圳生日茶会是读者(深圳)传媒、《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深圳青年》以及深圳睦邻文学奖组委会等媒体意见领袖,号召以“茶会”的方式为深圳庆生,并以此作为深圳新民俗。去年,深圳市民就自发举行116场深圳生日茶会。活动上,与会嘉宾共品口感甜润的读者红茶,各抒己见,不亦乐乎。《书都》杂志总策划李晓锋指出,深圳的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角,我们关注附近,写下自己对个人、对生活、对城市和世界的理解,就给深圳的文化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描述世界从描述自己开始,从描述身边开始。2025年深圳“睦邻文学奖”正火热征稿中,获奖名额增至一百篇。作为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的独立单元赛事,深圳(福田)社区文学大赛也会独立嘉奖一百篇优秀作品。赛事统一要求非虚构,聚焦“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主题,以烟火故事,夯实深圳文学叙事的底盘。目前,赛事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可关注“庠序邻家”公众号,或赛事官网:邻家文学社区网https://www.linjia114.com/。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