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 (2023—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制定了广州低效用地再开发目标,明确规划任务,定性定量制定近、中、远期目标,确定各区实施目标,立足试点提出近期项目计划,结合实际适时开展动态调整。至2027年,全市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155平方公里;至2030年,全市累计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220平方公里;至2035年,全市累计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310平方公里。
《专项规划》建立科学认定标准体系,识别评估出广州低效用地的总量约622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现状建设用地的三分之一。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低效村庄用地,占比为45.9%;其次为低效工业用地,占比为32.0%。在城市发展用地资源紧缩、增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亟须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撑制造业立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专项规划》聚焦“摸清家底、把明方向、完善机制、安排项目”四大任务,统筹增量资源精准配置与存量空间高效盘活,科学确定近、中、远期再开发时序目标与空间重点,逐步扩展再开发空间范围,不断深化再开发内容。
其中,《专项规划》提出,至2027年,全市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155平方公里;至2030年,全市累计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220平方公里;至2035年,全市累计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约310平方公里。
《专项规划》透露,面向2027年试点期,经自然资源部备案入库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共809个,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契合城市发展战略、位于各级重点功能片区及低效轨道交通场站周边的低效用地约90平方公里,占比达58%,位于全市四个重点平台(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的低效用地约72平方公里,占比达46%。《专项规划》兼顾各类实施项目,其中旧村项目175个,面积98平方公里,占比63%;旧城项目56个,面积4.6平方公里,占比3%;旧厂项目236个,面积13.4平方公里,占比9%;村镇工业集聚区及其周边连片改造的项目169个,面积27平方公里,占比17.3%。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年度为周期更新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库,结合实际推进项目实施。
此外,《专项规划》强化“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国土功能、提升空间品质、 补齐设施配套”导向,制定全域统筹管控规则,构建“空间规划引领—政策体系支撑”协同框架。探索分类施策的开发模式,提炼五类低效用地可以采取的公益征收、政府收储、统筹做地、自主改造、合作改造等再开发模式路径,明确适用条件及各类情形;探索刚弹并举的规划管控,通过具体管控清单明确各类用地混合、用地兼容、存量建筑功能转换的类型和操作路径,推进用地复合利用;探索集约连片的土地整理,支持集体与国有建设用地置换、国有工业用地置换,通过土地置换、指标统筹、产权归集等方式,推进零散低效建设用地整合归宗;探索多措并举的土地供应,从供地方式、地价计收等方面创新优化土地供应,细化具体要求,简化工作流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产业用房可按幢、层、间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转让给已依法注册登记且属于转让方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制造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