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患者注意!免疫松动,带状疱疹更易“找上门”

云鼎
2025-09-29 16:04:45

“某地老人突发心梗紧急送医”“秋冬心血管急症接诊量攀升”……随着世界心脏日临近,心血管健康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人们忙着为心脏“加固防线”时,一种易被忽视的“健康杀手”正悄然逼近——它就是被俗称为“蛇缠腰”的带状疱疹,尤其爱盯上心血管疾病患者,给本就脆弱的健康再添“一把火”。

为帮助公众进一步认清和了解这一隐藏威胁,近日一场名为“带疱伤心,主动联防”的主题科普活动在广州举办。来自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风险、管理与预防,以及医防融合实践等话题展开生动科普,携手筑牢针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联防高墙”。

刘伟佳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管理部部长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管理部部长刘伟佳在开场发言中表示:心脏作为生命的引擎,其健康需要我们从更广的维度去守护。过去我们关注血压、血脂这些指标,但今天更要认识到,像带状疱疹这样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健康的“隐藏杀手”。它绝非普通皮肤病,一旦发生,不仅带来剧烈神经痛,更会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叠加,显著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我们的防控策略必须从被动预防转向主动预防,从单病管理转向多病共管。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将带状疱疹、流感等疾病的预防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推动‘三高共管’再升级,并创新疫苗处方等便民服务,织密健康防护网。”

3.3亿心血管患者注意!带状疱疹风险高39%

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来说,这不仅是体感上的凉意,更是健康风险的“信号弹”。气温骤变会让血管频繁收缩扩张,直接加重心脏负荷,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加上秋冬流感高发,中老年人免疫系统承压,每一次感染都可能让心血管负担“雪上加霜”。

曾平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当前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很多老年朋友特别喜欢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过量食用,可能会增加血管的负担。”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平进一步补充,“此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以及老年人群因孤独产生的焦虑心理,都可引发血压波动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在这种情况下,叠加寒冷刺激与情绪影响,人群的免疫力会进一步下降。”

除了心血管疾病之外,需要警惕的是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会借着免疫力“打折”的机会“苏醒”。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快速上升,而这类人群正是带状疱疹的“高危目标”。研究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9%,若同时合并高血压,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邓伟平 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50岁后,人体免疫力会明显下降,就像拆除了抵御病毒的‘防火墙’。”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邓伟平介绍,“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会逐渐‘松动’,就像解除了压制病毒的‘枷锁’,哪怕平时身体硬朗的人,过了5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也会显著上升。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平时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不错,却突然被带状疱疹盯上,左胸部水疱伴剧烈疼痛,还可能诱发心梗。”

痛到“崩溃”!“心疱共病”陷恶性循环

带状疱疹可不是普通皮疹,它带来的疼痛常被患者形容为“灼烧、电击、刀割”,足以让人夜不能寐、身心俱疲。“在临床上,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部分患者中,疼痛可能迁延十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是超过70岁的带状疱疹患者几乎都伴有疼痛。”邓伟平分享道。

对心血管患者而言,这种剧痛更是“致命威胁”——它会像“导火索”一样引发连锁反应:急性期疼痛会让心率加快、血压飙升,直接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失眠和应激状态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让原本稳定的心绞痛频繁发作。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罹患带状疱疹,短期内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更是增加高达78%。”曾平介绍,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也会拖慢带状疱疹的康复,延长疼痛周期,形成“感染-疼痛-心血管事件”的恶性循环,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让治疗变得更复杂。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对带状疱疹存在认知误区:觉得“没发病就不用防”,甚至以为“得过一次就安全”。事实上,有10%的患者会复发,且年龄越大、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发病后疼得越重、恢复越慢。“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一旦面临共患流感、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威胁,预防无疑是我们的首要策略。其中,接种疫苗是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曾平强调。

筑牢“双防线”!医防协同守护“心”健康

面对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的“双重威胁”,“主动预防、联防共管”已成为健康共识。曾平提出“主动联防”三步法:首先要“强防护”,50岁以上心血管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同时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其次要“稳基础”,坚持控血压、调血脂,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指标;最后要“早识别”,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皮疹,要及时就医。

刘琪桢 白云区云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如今,“双病联防”的理念正在社区落地生根。白云区云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试点打造“感染性疾病与慢病一体化管理中心”,居民在做慢病随访时,就能同步评估带状疱疹、流感等疾病风险。白云区云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琪桢介绍表示:“目前,我们社区正在积极探索‘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协同管理模式,为居民朋友守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入秋后,我们社区内居民健康问题增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情况较为普遍。除此以外,中老年人自身免疫力在季节交替时可能有所下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容易被再激活,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我们很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社区居民,总担心自己不能打疫苗,这其实是误区。”刘琪桢解释,“只要病情稳定,比如血压、血脂控制达标,就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接种,打消顾虑。”

刘刚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主任刘刚分享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病,以及像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如何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疾病预防,要从3个点发力。第一,要通过积极科普,呼吁和号召他们积极主动的了解疾病的危害,对于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例如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等,要尽早做好疫苗接种的防护。第二,要着力解决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鼓励临床医生在日常的社区门诊和咨询中,为我们的患者提供更多疾病预防和疫苗接种的建议。第三,希望通过疾控、临床、社区多领域的协作,在医防融合之下,通过疫苗处方等更多创新模式的探索,助力全社会都能形成主动接种疫苗的良好氛围。

在广东,一系列便民举措也在为“双防线”加码。例如广东今年全面推进“预防接种服务年”,打造“30分钟接种圈”,开通周末接种服务,部分地区还试点医生开具“疫苗处方”。

以深圳为例,当地正积极构建“15分钟疫苗接种服务圈”,建了600多家预防接种特色门诊,还将带状疱疹疫苗费用纳入医保。刘刚强调:“深圳正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路径,推动成人免疫服务从社区做起,只有让预防接种走进社区、贴近群众,才能使其从‘可选项’真正变成‘必选项’。”

朱志伟 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朱志伟表示:“我们正以‘三位一体’策略推进健康服务。第一,推行疫苗处方。佛山,特别是在顺德试点地区,我们通过推行疫苗处方并组建健康联盟,精准服务老年群体;第二,探索一体化门诊,形成电子处方与接种的闭环管理以提升便利性;第三,积极构建健康科普矩阵,联动多方强化公众教育。我们期待多部门、多行业协同模式,着力破解中老年人等群体在预防接种方面的难点,推动成人接种从‘部分选择’迈向‘全民健康主动追求’。”

以前有些老人得了带状疱疹选择硬熬,现在都算得很明白:住院不仅遭罪,还耽误事,不如提前打疫苗预防。”刘琪桢表示。从疾控部门的政策支持,到社区的贴心服务,再到居民主动健康意识的提升,一场“护心、防疱”的健康保卫战已全面展开。

新时代的健康守护,早已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对心血管患者来说,筑牢心血管和免疫力的双防线,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庭幸福的守护。这个秋冬,别让带状疱疹成为心血管健康的“隐形缺口”,主动防范,才能稳稳守住健康防线!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