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越发关注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一条30米长的巨型鳌鱼空降现场,触须轻颤、尾鳍翻飞,巨型鳌鱼在隐形轨道牵引下悠然升空,瞬间点燃全场欢呼。这一幕“神鳌飞天”成为开幕式最惊艳的名场面,网友直呼“《大鱼海棠》照进现实”,以“鱼”为核心意象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级舞台上完成了一次精彩亮相。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导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保护中心”)创新构建“非遗产权快速确权、衍生成果维权援助、品牌运用专业赋能”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深度服务深圳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切实将深圳保护中心“20201117”四维全域维权保护机制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即整合各级法院、海关、公安等20家深圳市“一站式”协同保护单位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体化保护;发挥深圳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联盟20家成员单位作用,多元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纠纷;借助深圳市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17支分队约600名志愿者“专家、专业、社会”三方面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科普培训活动;运用深圳保护中心全市11区全域覆盖的分窗口市区联动的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触角,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墙”。

一是调研“把脉”,高水平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2025年10月,深圳保护中心主任宋洋带队赴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专题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现状,与沙栏吓村村长吴伟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进行座谈。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失忆”“侵权盗版”“创意流失”等共性难题,深圳保护中心明确以“鱼灯舞”为试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链条保护之路,为全国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
二是专班“扎营”,高站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深圳保护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班”,以“守护非遗文脉、赋能传承创新”为宗旨,着力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服务。
专班邀请行内专家共同开展线上+线下多次研究,多次前往深圳市盐田区沙溪沙头角“鱼灯舞”艺术服务中心现场调研并形成《沙头角“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方案》,该方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主体构建包含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确权体系,筑牢合法保护根基;构思包含升级数字档案库、传承过程权利保护、侵权预警维权援助的动态保护机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核;探索建立包含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多方协同的长效保护机制,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三是预审“闪送”,高质效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深圳保护中心在沙头角“鱼灯舞”艺术服务中心已拥有两项专利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对一”预审备案指导服务。备案成功后可充分发挥预审优势,将外观专利的授权周期压缩至7天左右,发明专利的授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左右,较常规申请渠道节省80%以上时间,大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主体创新效能。
四是深港“同频”,高标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圈。2023年,深圳保护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港澳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优先审查试点工作,将香港申请人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平均2-3个月,大幅提高港、澳申请人在内地专利获权效率。2025年,深圳保护中心正式开通香港创新主体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标志着全国首个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利快速预审服务举措正式落地,深港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2025年11月15—16日,深圳保护中心整合深港两地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在为期两天的“非遗星浪潮,盐田Live秀”第十五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展演系列活动上设置“非遗保护深港协同服务点”,为陈氏太极、盐田疍家婚俗表演、东和学校鱼灯舞、沙栏吓村鱼灯舞、香港沙头角舞龙、沙头角麒麟舞、敦煌飞天、只此青绿、水袖舞、夏威夷草裙舞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主体提供快速确权、预警维权、运用转化等相关咨询指引服务,切实推动深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知识产权护航下,实现“传承共护、创新共赢”。(通讯员:曹玩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