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揭示:生成式AI在中国近乎全面普及,网民心态呈现“效率赋能”与“职业焦虑”双重奏

周芬
2025-09-28 11:43:35

9月24日,腾讯研究院发布一项大规模调研报告,呈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中国部分网民中的普及程度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报告发现,生成式AI已不再是少数技术爱好者的前沿工具,而是深度融入主流人群日常工作与学习的“必选项”。高达96.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使用过AIGC产品,其中超过三分之二(67.7%)每天都使用相关产品

然而,在这种广泛的技术采纳背后,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社会心态。调研对象一方面对AI驱动的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报以很大期望,普遍将其视为效率工具;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个人职业前景、信息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表现出深刻且普遍的焦虑。这项针对3570名中国网民的调研,描绘了一幅网民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努力适应其潜在影响的图景。

这项研究捕捉到了一个关键的技术转型时刻。生成式AI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技术奇观”转变为“基础工具”。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用户越是频繁地使用AI、越是深刻地体会到其效率优势,就越能清晰地预见到其力量,从而加剧了对自身技能和岗位稳定性的焦虑。这可以概括为“生产力与不安全感的悖论”。

本报告的发现基于2025年9月对中国3542名网民进行的在线问卷调研。样本在性别上实现均衡,主体为中青年(20-39岁占64.3%),且受教育程度较高(84.8%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需要指出的是,此数据主要反映了与互联网紧密连接、相对年轻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观点,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中国全体成年人口的看法。

核心发现一:广泛、高频、实用主义——AI已成日常习惯

报告的首要发现是生成式AI惊人的渗透率。96.2%的普及率标志着该技术已成功跨越早期采纳者的门槛,成为一项主流技术。这种参与并非浅尝辄止,超过三分之二的调研对象(67.7%)每天都使用AIGC,更有30%的重度用户每日使用多次,这表明AI已成为许多人工作流与信息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调研数据显示,AI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特征:

学历与收入正相关:学历越高,AI的使用频率越高。研究生学历的调研对象中,每日使用AI的比例高达81.8%。同样,收入水平越高,AI的使用率和使用频率也越高。

年轻群体是主力军:在成年调研对象中,年龄越小,对生成式AI的接触率越高。30-39岁年龄段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73.9%每日使用),紧随其后的是20-29岁群体(69.4%)。

在产品选择上,本土化AI应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等国产模型凭借其可及性、中文处理优势以及本土生态系统整合,在使用率上名列前茅,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适应性。

核心发现二:效率工具——AI的核心价值定位在工作与学习

网民使用AI的动机清晰地指向了实用主义。调研显示,使用AI的首要目的是“文字处理及文本内容生成”(72%)和“资料检索”(70.9%)。这些功能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学习”(75.7%)和“工作”(70.6%)。

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中,AI作为“效率放大器”的角色尤为突出。“生成或优化文字材料(如文章、报告等)”以66.6%的比例成为最核心的应用,其次是“查找资料”(48.1%)、“写日报、周报、会议纪要”(41.3%)以及“自动整理文档或数据”(40.9%)。这些高频应用场景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能将用户从重复性、流程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相比之下,更侧重情感或创造性交互的应用,如“陪伴交流”(20.4%),使用比例明显偏低。这表明在当前阶段,网民更倾向于将AI定位为一个可靠的“副驾驶”或“智能助手”,而非情感伴侣。

核心发现三:商业化前景广阔,但价格敏感性高

报告揭示了AI产品付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约四分之三的调研对象对付费持开放态度,其中16.1%已经付费,另有59%表示“正在观望,好的话会付费”。这表明,阻碍付费转化的并非意愿问题,而是用户对“物有所值”的期待。市场仍在等待能够提供决定性价值的AI应用。

在付费模式上,“按月付费”(30.2%)和“一次性付费”(28.4%)是接受度最高的两种形式,反映了用户在熟悉订阅制的同时,也保留了对软件“买断制”的偏好。

而在付费金额上,大众市场展现出较高的价格敏感性。在已付费用户中,超过半数(55.2%)的月度支出在100元人民币以下。这暗示当前AIGC产品的主流心理价位与视频、音乐等流媒体会员服务相当,百元以内的定价策略可能是吸引大规模用户付费的关键。同时,仍有15.5%的调研对象愿意每月支付200元以上,显示出专业人士或重度用户对高性能服务的付费潜力。

核心发现四:普遍的职业焦虑——技能贬值与岗位替代的深层担忧

尽管网民热情拥抱AI作为效率工具,但对其给个人职业生涯带来的长期影响怀有深刻的关切。这种焦虑体现在两个层面:

技能贬值焦虑:高达77%的调研对象对自己专业技能因AI而贬值表达了至少中等程度的担忧(评分≥3,5分制)。

岗位替代焦虑:70%的调研对象担心自己的岗位未来可能被AI取代,其中近四成(39.7%)表示高度担忧。

研究还揭示了两个重要的焦虑相关性:

越年轻,越焦虑:年龄与职业焦虑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作为数字原住民和AI工具最活跃的使用者,年轻群体对技术冲击的感知也最为敏锐。

用得越多,越焦虑:数据显示,相比偶尔使用的调研对象,每周或每天使用AI的调研对象表现出更高程度的职业焦虑。这可能是因为高频使用者对AI的能力边界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能体会到其潜在的替代威胁。

在调研对象的认知中,最易受AI冲击的职业领域集中于以语言文字处理为核心的岗位,如“内容创作类”(58.2%)和“客服、销售等偏语言交流的服务类”(56.7%)。相比之下,需要复杂情境判断、高度人际互动和精细物理操作的职业,如“医疗类”(12.7%)和“科研类”(11.2%),被认为更具“AI抵抗力”。

面对普遍的焦虑,调研对象展现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当被问及“如果AI帮你节省1小时的工作时间,你最想用来做什么?”时,最普遍的回答是“学习或提升技能”(38.5%),这一比例远高于“继续完成更多工作”(19.3%)或“休息放松”(18%)。这可能预示着,AI时代下,对终身学习和技能再培训的社会需求将空前高涨。

核心发现五:审慎乐观——对AI社会角色的厚望与深忧

总体来看,调研对象对AI的未来基调是积极的。绝大多数人(71.9%)认为AIGC的社会应用将产生“主要是积极的影响”。一半的调研对象(50.2%)对其广泛应用感到“很期待”。

然而,这种乐观是审慎的,并伴随着对风险的清醒认知。近半数人(46.3%)的心态是“既期待,又担忧”,这构成了网民心态的主流。他们既认可AI在“提高生产效率”(71.5%)和“提升内容创作质量”(57.5%)方面的巨大价值,也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保持高度警惕。

网民最担忧的三大核心风险分别是:

虚假信息的传播 (60.4%):对信息生态被污染的担忧位居榜首。

人类就业岗位的替代 (59.7%):对经济结构性冲击的担忧紧随其后。

个人隐私泄露 (46.7%):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依然是核心关切。

此外,在涉及生命安全、社会公平和财产安全的高风险应用场景中,网民表现出高度的警惕。超过六成的调研对象(62.4%)对AI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感到谨慎或担忧,其次是“人事管理(如AI决定录用或辞退)”(46.4%)和“交通运输(如自动驾驶)”(45.6%)。这表明调研对象要求在这些关键领域对AI的可靠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验证。

腾讯研究院的此项报告全面描绘了生成式AI在中国社会的普及现状与深层影响。它不仅是一项被广泛采纳的技术工具,更是一个引发社会深刻反思的催化剂。报告揭示的“效率赋能”与“职业焦虑”并存,“技术乐观”与“风险警惕”交织的复杂心态,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关键洞察。如何在最大化技术红利的同时,有效缓解社会焦虑、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并构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