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盈枝。11月4日,第二十届全国 “群星奖” 评选结果揭晓。这一我国群众文化领域的最高奖项,再次为全国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划定 “标杆”。深圳市福田区创作的表演唱《追光》与群口快板《风火山》不负众望、双双夺魁,以“双子星”之姿在全国舞台绽放“福田光彩”,不仅实现了福田群众文艺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更成为深圳建设“文化创新之都”的生动注脚。

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现场
群星奖:国字号群众文艺标杆 福田首摘 “双星” 创纪录
“群星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便以“群众文艺领域最高荣誉”的定位,成为衡量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层创作活力的重要标尺。
“群星奖”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每三年评选一次,其权威性体现在评选机制的严谨性与价值导向的鲜明性上。
从定位来看,群星奖始终坚守“群众性”核心 —— 参赛者均为非职业文艺工作者,作品需真正源于群众生活、由群众创作演绎,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明星”舞台。因此,群星奖衡量的不仅是艺术技巧,更是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基层文艺创作的生命力,以及市民在文化参与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竞争激烈程度而言,群星奖堪称“千里挑一”。以本届为例,全国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选,参与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共约29.5万人。经过前期的初选、复评,共有174个作品(团队)入围终评。最终在群众合唱、广场舞、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六个门类各评出10个获奖作品(团队)。
能够斩获群星奖,既是对作品艺术水准的最高认可,更是对一个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全面肯定。本届群星奖中,广东省共有5个作品(团队)获奖,获奖数量为全国第一,展现出广东群众文艺创作的强劲实力。
作为深圳群众文艺创作的“核心引擎”,福田区在本届群星奖中迎来“高光时刻”:表演唱《追光》(音乐类)、群口快板《风火山》(曲艺类)两部作品双双获奖,实现了“两个首次”的历史性突破 ——首次在同一届群星奖中斩获两项大奖;同时也是福田区自参与群星奖评选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届。
此次“双获奖”标志着福田区群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正式跻身全国群众文艺创作第一梯队。

《追光》咏湾区奋斗《风火山》传工匠魂 福田作品以情动人
“开场小军鼓的节奏,像极了深圳人追赶时间的脚步声。”在《追光》的表演现场,一位观众的感慨道出了作品的共鸣密码。
这件由深圳市文化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南山区文化馆联合打造的表演唱作品,以千年神话 “夸父逐日”为魂,将传统民乐与潮流音乐交织,用Rap、蓝调融合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旋律,唱出了大湾区奋斗者的精神风貌。
“自上一届群星奖刚刚结束,主创团队便以三年磨一剑的执着精神打造全新作品,剑指今年评奖。”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追光》的节目类型也藏着巧思:音乐舞蹈的表演形态,既体现群众文艺特性,又极具新意、专业门槛较高。
多次深入实地采风,精心组织多轮选题策划,并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开展多次深度研讨,历经多场巡演磨砺与大量排练打磨,让《追光》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上达到双重高度。
《追光》的演员队伍也堪称“深圳建设者群像”: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深耕群文事业的工作者、培育桃李的学校老师,也有锐意进取的公司白领等,他们以自身真实经历与情感共鸣让角色形象更具代入感,带来作品的真实“质感”。

表演唱《追光》演出照
如果说《追光》用旋律勾勒出大湾区奋斗者的鲜活群像,那么另一个获奖作品——群口快板《风火山》,则将镜头转向雪域高原的铁路建设现场,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再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建设史诗。“风火山,海拔五千三,氧气薄得像张纸,说话都得攒着劲儿!”群口快板《风火山》的台词一响起,便将观众带入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苦岁月。
作品以“今昔对比”的结构,通过一位现代年轻人“刷手机”时看到父辈建设青藏铁路时的视频引入故事,再现了中国工人在“生命禁区”攻克隧道建设难题的壮举。
该获奖作品通过队长李大海善意的谎言、工人老张的意外晕倒等戏剧性冲突,生动诠释了新中国工人"缺氧不缺精神"的钢铁意志,最终以风火山隧道贯通的胜利象征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作品既呈现了“冻土爆破”“高原供氧”等技术突破,更通过工人们“宁肯倒下,绝不退后”的集体抉择,将长征精神、航天精神与当代建设者风采熔铸成震撼人心的艺术篇章。
“群口快板原本的表演形式是多位快板演员在台前进行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而《风火山》里,我们进行了创新,加入情景剧式的场景变化和人物表演,赋予了节目‘新生命’。”《风火山》主创人员刘迪说。

群口快板《风火山》演出照
厚植首善之区沃土 福田构筑群众文艺繁荣生态
福田区群众文艺创作首次实现同届斩获两个“群星奖”,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份突破的背后,是福田区“十四五” 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十四五”以来,作为深圳的“城市主客厅”,福田以仅占全市4%的土地,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税收;今年更在“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中跃升至全国第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杆。
在此基础上,福田区围绕建设 “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战略定位,以“文化强区”为目标,将艺术基因深度融入城区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资源聚合三重发力,为群众文艺创作厚植土壤。
群众文艺创作拿出好作品,这是硬道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首抓创作导向,对标文旅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任务要求,秉持“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的群众文艺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时代、立足湾区”,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发展等重大部署,聚焦城市奋斗故事、民族精神传承等主题规划创作选题,深耕文艺精品创作。同时,通过《福田区群众文艺创作扶持办法》等政策,配套“福田英才荟”激励措施等,让创作有方向、人才有助力。
其次,通过构建“创、赛、推、研”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推动福田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以“创”为核心: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在繁荣群众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多元化舞台艺术门类,构建“题材-形式-人才”三维创作模式,建立可持续创作机制。
以“赛”为抓手:依托各级各类赛事,以赛提质、以赛促创,在竞技交流中提升作品品质。自2021年至今,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选送的作品荣获包括“群星奖”在内的各级各类奖项333个,包括国家级奖项6个、省级奖项20个,市级奖项307个;其中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各类作品156件。文艺创作繁花似锦。在实战中锤炼创作实力。
以“推”促循环:借助官微矩阵及“歌自福田来”“福田原创作品展演”“红树林”系列等展示平台推广作品,形成“创作—检验—推广—再创作”良性循环。
以“研”促提升:一方面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举办作品研讨会,精准提质。
第三是强化联动机制。“本次获奖体现了市区两级多年联动合力的丰硕成果,以构建高质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为我们的‘摘星’之旅赋予了动能,最终共同交出了这份满意答卷。”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精品意识’打磨作品,以‘群众视角’挖掘故事,让更多源于福田、源于深圳的群众文艺作品,在全国舞台上传递时代声音、彰显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