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内蒙古交流团:跨越山海,共赴文化与发展之约

张一帆
2025-07-25 17:21:41

当香江的潮声与草原的长风相遇,当维多利亚港的霓虹与呼伦贝尔的星空交汇,一场跨越两千公里的文化对话于717日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由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青年发展委员会批准资助、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主办的 “25-26 年度「民青局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香港青年‘北疆天路 内蒙文化’交流团” 正式启程。来自香港英华书院的师生们带着对远方的向往踏上这片草原,在八天行程中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用心灵感受文化根脉。此次活动得到内蒙古当地政府、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成为联结香江青年与北疆大地的精神纽带 —— 当哈达轻落肩头,当马头琴声穿过旷野,两地青年的心意已跨越山海,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约定。

千里奔赴:从香江之畔到草原深处

7 月 17 日,交流团从香港启程,跨越两千公里抵达这片承载游牧文明与红色记忆的土地。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团长王荣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深度行程,让香港青年看到书本之外的中国 —— 不仅有草原的辽阔,更有文化的厚重与发展的活力。”

这份期待在落地瞬间便有了回应。机场大厅里,蒙古族同胞备好迎客的马头琴与哈达:琴声如长调般悠扬,带着草原的辽阔意境;洁白的哈达托在掌心,传递着 “敬天爱人” 的游牧哲思。旅途的疲惫在琴声与笑语中消散,一场关于 “相遇” 的故事就此开篇。

作为东道主,内蒙古以郑重姿态迎接远方客人。呼伦贝尔市文旅广电局科教科科长白莹接待时说:“呼伦贝尔的草原是自然馈赠,文化是历史沉淀。我们期待香港青年不仅是‘参观者’,更是‘体验者’—— 在这里触摸文化温度,看见发展脉搏。” 从历史场馆到草原牧场,从企业车间到校园课堂,精心设计的行程如丝线般,将内蒙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成可感可触的画卷。

文化寻根:在历史长河与草原旷野间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交流团特意走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在中俄蒙三国战士青铜雕塑前驻足,沿地下工事通道探寻历史痕迹 —— 指挥部的通讯设备、医院的急救器械、兵舍的生活遗迹,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课本里的‘抗战’是文字,这里的‘抗战’是有温度的记忆。” 交流团带队老师感慨道。当团员们在纪念园和平广场放下小白花,当阳光穿过雕塑缝隙落在年轻脸庞上,“铭记历史” 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成为对 “和平” 二字最深刻的理解。王荣平团长说:“带青年看历史,不是回望伤痛,而是让他们懂得:今日安宁是无数人用热血守护的馈赠。”

历史的厚重之外,是文化的鲜活。在内蒙古博物院,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元上都的鎏金器物,从游牧民族的马鞍到现代草原的生态样本,文物与展品构成立体的 “内蒙古文明史”。团员们在互动展区体验蒙古文书法,在 VR 设备里 “穿越” 到古代牧场,原本停留在书本里的 “草原文明”,此刻变得可触可感。

呼伦贝尔草原的旷野以本真姿态拥抱这群年轻人。在 186 彩带河畔,他们首次在草原骑马驰骋 —— 缰绳紧握的紧张、风过耳畔的自由、马蹄踏草的震颤,共同构成 “天苍苍,野茫茫” 的真实注脚。英华书院学生张智凯说:“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曾说,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课本里背过的诗句,在真正站在草原上时才有了灵魂。”

暮色降临时,草原夜晚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烤全羊的香气漫过蒙古包,马头琴与呼麦的声浪在旷野起伏。蒙古族同胞拉起团员们的手跳起安代舞,脚步踏响节奏,歌声越过星河。“原来文化的交流,从来不需要语言。” 英华书院学生林敬逸如此感慨。

共话发展:从牧场到车间的时代观察

“从一头奶牛到一盒奶粉,要经过多少道工序?” 在呼伦贝尔海乳乳业生产车间,副总经理白桂兰笑着解答:“我们的奶粉里,有草原的天然,更有技术的安心。从奶源到成品,每一步都严格把控,希望让大家感受内蒙古乳业的实力。” 从奶源检测到无菌灌装,团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杯牛奶的诞生,更是 “老字号” 在新时代的创新之路。

这样的 “发展启示” 在行程中不断涌现。在牧兰食品有限公司,鲜嫩的草原牛肉经古法腌制与现代加工,成为风味独特的牛肉干;在赛尚乳业(原雀巢呼伦贝尔工厂),智能化生产线每小时能处理数十吨鲜奶,产品不仅供应内地,更走向国际市场。

在呼伦贝尔学院的交流会上,两地青年的对话碰撞出思想火花。学院团委书记王晓芳带领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等专业学生与香港青年围坐畅谈,从 “草原旅游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 到 “香港文旅经验能否与北疆结合”,话题从课堂延伸到未来。英华书院学生陈政衡说:“以前觉得内蒙古的发展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年轻人的想法可以成为连接两地的桥梁。”

这种 “连接” 正悄然发生:当香港青年谈论新媒体营销对草原旅游的赋能,当内蒙古学生询问香港文创产业的创新模式,当大家不约而同提及 “要让更多人看见内蒙古的美”,一场关于 “未来合作” 的种子已在交流中埋下。

心向远方:从相遇开始的长久约定

“在香港时,我以为‘辽阔’是站在太平山顶看城市灯火;到了草原才懂,‘辽阔’是抬头时,天空能装下所有想象。” 英华书院学生赵诺希在旅程最后一天感慨。八天行程里,团员们的镜头装满风景:186 彩带河的蜿蜒河道、满洲里套娃广场的异域风情、草原星空的璀璨银河;而他们的心里,装满了更珍贵的收获 —— 对抗战历史的敬畏、对游牧文化的理解、对北疆发展的认知,以及对 “家国” 二字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藏在团员们的心声里。陈政衡说:“成吉思汗的故事不再是课本传说,而是草原上代代相传的精神 —— 勇敢、坚韧、包容。” 陈尔轩感慨:“参与此次交流团让我无比荣幸,这让我建立正面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我明白‘民族自豪感’不是口号,是看见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奋进后,油然而生的骄傲。” 林敬逸用 “缘分” 形容这场相遇:“从陌生到熟悉,从香江到草原,我们不仅认识了内蒙古,更认识了一群愿意共看远方的朋友。”

这样的 “远方” 正在成为可及的未来。王荣平团长透露,此次交流团报名时名额很快满额,“这说明香港青年对内地的向往,比我们想象中更强烈。” 内蒙古方面也表达了持续合作的期待。2025 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将继续积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促进香港与内蒙古以及内地其他地区在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书写祖国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当交流团的航班从内蒙古起飞,舷窗外的草原逐渐缩成绿色地毯,团员们的手机里已存满与蒙古族同胞的合影、与同学的欢笑、与草原的约定。张智凯在感想中写下:“或许我将要跟内蒙古告别,但那湛蓝的天空,以及那广阔无边的草原,就像一团熊熊的烈火,在我心中久久不灭。”

从香江到草原,两千公里的距离在八天里变成心与心的贴近。当香港青年带着草原的风、文化的暖、发展的思回到故乡,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记忆,更是对 “家国” 的深刻理解 —— 这片土地的辽阔,是地理疆域,更是文化包容;两地青年的相遇,是偶然缘分,更是必然联结。

未来已来,约定已启。当更多香港青年踏上北疆土地,当更多内蒙古故事走向香江,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终将谱写成共同成长的乐章。而那些在草原上种下的种子,终将在时代土壤里,生长出属于青春与家国的新风景。

粤港澳都市网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0: 0

相关标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