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AI逐渐嵌入人类的生活,甚至会创作诗歌、散文,甚至小说。这将对人类创作产生什么影响?11月9日,“读者·作者·AI时代的睦邻文学”主题论坛在香蜜公园读者书房成功举行。孙勇、廖令鹏、郭建勋、费新乾、朱熳青、赵赵、虞霄、段作文、欧凤香、李玉、李曼、柳琴等睦邻文学奖评委、获奖作者六十人与会。
与会嘉宾各自分享了自己使用ChatGPT、Deep Seek等AI产品的体验和感受,龙岗区作家协会荣誉主席虞霄指出AI很适合当作搜索引擎,适用于输出项目报告、学习心得、内容总结、策划案、申请书等相对模板化的文本。现场也有不少作家尝试运用AI进行写作,写作速度大大提升了,输出的内容则像是一种对既有的数据库进行深度整合的结果,存在某些写作套路,比如常用经典的“总分总”结构,语言风格中立,缺乏具体细节,甚至出现“幻觉”或“捏造”。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浪潮,也是一种文明趋势,AI写作不容小觑。面对AI写作的崛起,资深文学评论家廖令鹏提出“AI孪生”的前瞻概念,强调创作者亟需以开放、跨界的心态拥抱这一趋势,积极思考与之共生共创的新范式。宝安区作协主席郭建勋在发言中,以从稿纸写作到电脑创作的变迁为例指出,文学必须面向未来,积极拥抱新技术,而非固守于旧有形式。他强调,真正的核心始终是文学本身,工具与载体的演进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也有嘉宾指出,AI写作与原创文学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现阶段AI检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结果并不总是可靠,同一篇稿件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下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令部分人存有侥幸心理,正如科幻作家特德·姜所言:“它们让你参与类似抄袭的行为,但不会给你带来与之相关的愧疚感,因为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你在抄袭。”
当AI介入写作,会给人类创作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嘉宾赵赵称,当AI拿起笔,可能会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将变得标准化、扁平化,文体风格趋同化。可能还会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混血”,混杂了人类语言和机器语言。获奖作者柳琴也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的表达,在AI时代可能会愈发重要。
画家、艺术评论家朱熳青进一步提出,如果人类逐渐习惯并全盘接受AI的写作风格,如何定义“好作品”?人类自身的思考能力、文学素养、逻辑思维是否会退化?这都值得深刻思考。
在未来,当AI完全占领了人文艺术这片曾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精神家园,人类还需要文学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创作的冲动和需求,源于自我探索、情感挣扎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这件事情无法由任何他者替代,即便我们自知笔法稚拙、诗艺浅薄,但在某些时刻、某些情境的触动下,我们仍会尝试写下几行诗句,以表达内心无法被轻易言说的部分。
这与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人人可以写”的主张不谋而合。睦邻文学奖号召走出书斋,回归社区生活,关注“消失的附近”,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以非虚构创作,将人生历程、城市记忆、菜场喧哗、街角老店、邻里对话这些易被现代化浪潮淹没的日常细节,转化为具象的文化档案,以及可持续传播的城市文化符号。据悉,今年睦邻文学奖共评选出200篇优秀作品,作者不仅来自深圳本地,更广泛涵盖新加坡、美国、北京、香港等多个地区,真正体现了写作无边界、人人皆可书写的生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