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深圳(福田)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颁奖礼在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读者书房成功举行。

深圳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邱刚,深圳出版社代总编辑张绪华、深圳出版社副社长魏甫华、《书都 • 走读深圳》总策划李晓锋、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福田区文联相关领导,读者(深圳)传媒董事长于万新、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钟二毛、郭建勋、谢湘南、虞霄等专业人士,主办方代表王威、黄东和,提名评委代表廖令鹏、孙勇、朱熳青、费新乾、岳鸿雁、段作文、欧凤香、蒙丫等,以及获奖作者、文友等百余人出席活动。
双百篇章,精彩迭出
今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福田建区35周年,“睦邻文学奖”在延续“为深圳立传,为民生著史”核心精神的同时,较之往年有新气象。比如主题和体裁更加聚焦,仅接受散文、非虚构类的投稿;充分增加了获奖名额,共计嘉奖200篇优秀作品,为日新月异的深圳,积淀了一份有温度、可触摸的民间记忆。其中,福田区作为深圳的文学大区,成果斐然,深圳(福田)社区文学大赛作为独立单元赛事,奖掖了100篇获奖作品。
本届获奖作品虽然体裁限定,但主题广泛,内容多元,生动展现了深圳丰富的生活样貌。有的作品将个人成长轨迹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比如,五味子《我的松园路故事》通过一条普通道路串联起个人命运与城市变迁的交织图景。Fanya《我的青春与深圳发展撞个满怀》则以个人在深圳求职、求学的经历为线,写出了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热血与沸腾。有的作品注重社区历史与文化的挖掘,比如,《永兴桥头》、《龙岗人百年前的“公路梦”》、《深圳粤剧往事》等,它们关注本土历史、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为城市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厚度。还有的作品将视角投向了社会各个角落,记录了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例如张尚恒的《透析人生》以深切的关怀记录了普通人的坚韧与悲欢。还有以《鸟岛》、《红树林的冬日鸥鸣》为代表的自然写作和生态文学,聚焦深圳本土的自然生态,不止于是“记”和“叙”,更有人居意义上的“思”和“悟”。
执笔心声,获奖者言
本届赛事迎来许多新生力量,作者不仅来自深圳本地,更广泛涵盖新加坡、美国、北京、香港等多个地区,真正体现了写作无边界、人人皆可书写的生活现场。
本届最年轻的获奖者言曦,就读于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她的获奖作品《此心安处是大望》以简洁精准的文字勾勒出社区的人与景,展现了深圳新生代对生活的深情打量。文学导师、青年作家欧阳德彬称赞其文字富有灵性、一点就通。作为获奖代表,言曦在发言中表达了她对文学的热爱。
李曼是文学素人,经营一家名叫半山隐禅的茶室,她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直到去年才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她先后加入了钰鸣堂文学创作基地、宝安区作家协会,坚持以热爱为笔,在文字世界深耕不辍。本次获奖,对她的生活和创作都是极大的鼓励。
雷贤平则是深圳“睦邻文学奖”的老朋友,其小说《深圳向上》曾首发于赛事平台且获殊荣,此后不仅顺利出版,更成功改编为电影剧本。他深情回望自己在“睦邻文学奖”滋养下的文学之路,借诗句“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由衷赞叹这一平台为深圳文学园地带来的满园芬芳与蓬勃生机。
据悉,由于活动到场人数超过百人,现场设置了视频采访区,每位获奖作者均可在镜头前亮相并发表获奖感言。
文化惠民,久久为功
十余年来,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始终扎根社区,面向全民开放征集本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其意义已远超一场普通的文学赛事。该活动坚持文化惠民理念,是媒体转型与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工程。这不仅为普通市民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无障碍通道,也逐步培育出一个有利于城市文学繁荣与文化积淀的新型生态系统。
“睦邻文学奖”生动诠释了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精神,推动文艺创作回归大众的日常表达。每年从大赛中涌现出一批的优秀市民作者,已成为深圳文学创作领域一股活跃的新生力量。获奖作品的价值也不止于荣誉本身,更借助这一机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平台逐渐成为优秀文学作品、出版物乃至影视改编内容的孵化基地。随着“鹏城文学院”成立,“睦邻文学奖”和深圳作家们也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将为深圳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颁奖礼活动后,活动主办方还举办了“读者·作者·AI时代的睦邻文学”主题论坛,深入探讨了在技术浪潮中如何拥抱AI带来的机遇。